新时代中国传统节日晚会的视觉创新策略
日期:2024-12-13 22:29:53 | 作者: 爱游戏官方网站app
新时代中国传统节日晚会在技术创新、艺术表达、传播效果三个向度上呈现出新气象。深入探究传统节日晚会的视觉创作策略,以“舞台的解放”“表达的超越”和“仪式的体验”为核心,演艺技术的革新不仅实现了舞台视觉元素的流动呈现,更实现了虚拟空间和实景空间的互动自由。在晚会形态影视化和晚会表达写意化的视觉修辞创新中,传统节日晚会唤醒观众集体记忆,激发观众对民族精神的崇高体验,并以全新的视角观照现实民生,焕新传统节日的欢庆仪式。新时代中国传统节日晚会的创新发展不仅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激发民众节日热情,更为围绕传统节日构筑跨越古今、触动心灵的民族情感家园贡献了创新方案。本文刊发于《中国电视》2024年第6期。
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直播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以来,各类传统节日类晚会的数量日益增多。四十多年来,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与革新,视觉修辞的成熟与创新,一系列精心制作的传统节日晚会纷涌呈现,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前沿演艺技术赋能下的节日晚会大力提升了视觉效果和传播效果,在舞台空间建构和表意形态的持续创新中,不断开拓新时代中国传统节日晚会的创作思路和书写边界。
“它(舞台设计)根据剧作创造一个充满从物质世界至精神世界各种符号信息的有组织的动作空间。”①得益于演艺技术的持续创新,舞台视觉语言在解放中不断寻求突破,进而如詹姆斯·凯瑞所言,超越了其传统的“功能性”角色,以“戏剧性”的方式重塑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面貌。②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还为观众带来了深刻而满足的观赏体验,使舞台视觉符号成为传递文化情感的有力媒介。
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传统节日晚会的舞台解放主要体现了“流动的舞台视觉元素”和“自由的虚实互动空间”两大特点。随着演艺技术的不断发展,晚会的舞台布景打破了早期僵化固定的表现形式,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和视觉表现力,推动了舞台艺术向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迈进。
春节十二生肖、元宵花灯汤圆、端午龙舟绿粽、中秋玉兔月宫……这些深植于中国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习俗中的象征,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晚会中不可或缺的视觉符号,成为晚会纪念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晚会中的主题符号作为舞台的视觉核心,其呈现方式经历了由静及动、由生硬嵌入到有机融合的发展过程。
以历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为例,早年间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舞台视觉主题符号的展现均采用了静态的陈设,如1984年鼠年的“锦鲤喷泉”、1986年虎年的“孔雀翎羽”、1988年龙年的“双龙戏珠”、1990年马年的“马踏飞燕”等。春晚舞台的主题表达随着时间的沉淀和积累,逐渐形成以生肖形象作为视觉核心,紧密呼应节日氛围和文化传统的创作惯例。但是,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舞台上静态的视觉符号缺乏动态的灵活性,无法与节目内容有机融合。例如,1987年央视春晚呼应兔年生肖,以巨型“花篮兔”为主视觉形象。但固定不变的生肖舞台形象不能移动变化,无法在《日月与星辰》《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等节目中与节目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进入21世纪,伴随升降吊杆、机械车台、液压升降台、现代威亚技术,以及LED屏幕等演艺设备的技术发展,现代舞台美术运用先进材料与技术,实现了舞台视觉符号从静止到流动变化的可能。布景本身的形状、色彩、材料质感,以及布景在空间内的运动方式、运动节奏及运动轨迹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成分序列组合,共同建构演出舞台的时空表现。③这种动态的视觉符号不仅提升了信息的传达效率,更极大地丰富了舞台视觉设计的表达力和艺术魅力,为观众带来了更为生动和沉浸式的观赏体验。2012年,央视一号演播厅全面升级,央视春晚舞台实现LED屏幕全覆盖;2017年,央视春晚搭建异形LED屏幕——“屏环”;2022年,央视春晚打造720度穹顶屏幕,舞台屏幕的不断升级让舞台视觉表现更加灵活多变、流动自如。在如今的央视一号演播厅中,七彩祥云、巨型灯笼、新春福字、剪纸窗花等久经时间沉淀的节日符号在演艺技术的加持下,以灵活的形态结合不同的节目内容自由变换、动态展演,有机融入丰富多元的节目意象中。如2024年央视春晚歌曲节目《年锦》通过LED屏幕,让汉、唐、宋、明等不同朝代具有代表性的翔凤纹、莲花纹、葫芦纹、柿子如意纹等纹样以连贯流动的形式呈现于观众眼前,与歌词内容有机呼应,不仅使得舞台视觉元素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性,而且让视像画面展现出变化无穷的美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盛宴。
在XR(扩展现实)以及AI(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晚会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物理空间限制。不再局限于一方舞台,不再囿于物理实景的限制,晚会的舞台艺术从实体置景向虚拟建构延伸,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有机联通,大力提升了舞台空间布局的自由度和想象力,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首先,数字技术赋能下,舞台实体布景与虚拟布景互动相生。2021年,东方卫视中秋晚会《朤月东方·中秋梦幻夜》纯熟应用XR技术,在开篇运用数字手段渲染实拍场景,将上海豫园打造成“赛博朋克”风格。身着不同时代服饰的三组演员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在兼具历史风韵、海派风情与科幻风格的豫园赏明月,体现了新时代上海的人文精神与节日观念的更新。2023年央视春晚戏曲节目《华彩梨园》使用LED舞台升降模块及屏幕视觉素材构建实体舞台的同时,更依托XR技术在转播过程中实时搭建虚拟戏曲楼台。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瞬时搭建起的虚拟戏台拥有实体布景难以企及的宏大规模和精致细节,不仅让舞台布景呈现出视觉震撼,更深刻地捕捉并再现了中华传统戏曲的古典韵味,引领观众穿梭于现代与古代之间,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2024年央视春晚舞蹈《锦鲤》深度融合数字虚拟布景与舞蹈艺术的实景表演,依靠AI、XR技术针对演员动作在实景舞台上实时生成虚拟倒影,不仅增强了舞台整体视觉效果的立体感和动态美,更使得水天一色的舞台主视觉与舞者们的优雅动作相得益彰。
其次,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建构虚拟形象,生动呈现民间传统文化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创造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线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创新驱动数字影像技术将诗仙李白的形象活化,让虚拟李白与当代演员同屏表演,遨游于现代都市与古迹建筑之间,呈现了一场跨越时代的文化交流。2024年央视春晚歌曲《健康到到令》中,虚拟大熊猫“花花”成为舞台主角之一,时而在歌手身旁乐舞互动,时而退后丰富舞台背景,实现舞台表演与虚拟角色的梦幻联动。2024年央视春晚的开场节目《鼓舞龙腾》中,“龙”的节日意象元素无处不在。借助虚拟的巨龙衔接转场,晚会实现分会场的联动,渐次呈现了西安的古都之龙、沈阳的工业之龙、喀什的民俗舞龙、长沙的时尚粉龙。虚实辉映间,虚拟巨龙飞回春晚主会场,象征着全国各地“天涯共此时”的团结与欢庆。
“节日(被)视为人类与天地鬼神相对话,与神话、传说、信仰、风俗、娱乐相交织的时间纽结。”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在历史的沉淀与洗礼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为了更好地营造节日氛围、深化节日理念、传承节日文化的使命,中国传统节日晚会不断探索视觉表达的创新,通过影视化和写意化的创作手法,实现了艺术表达的飞跃,彰显了中华美学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内涵。
晚会形态的影视化是传统晚会与现代影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通常指通过剧情编排,结合影像镜头语言、角色表演、场景设计等,创造出连贯且引人入胜的视觉叙事。通过这种方式,晚会形态突破了传统舞台的表现局限,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观赏体验,不仅增强了晚会视觉冲击力,而且加深了节日叙事的情感表达。如2021年B站中秋晚会《花好月圆会》、2022年B站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河南卫视打造的《元宵奇妙游》《端午奇妙游》《清明奇妙游》《七夕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一系列节日晚会顺应媒介融合新趋势,通过历史剧场的构建、历史场景的再现、人物角色的设定和故事情节的演绎,⑤有力拓展了传统节日晚会的表现形态,更新了观众对中国传统节日晚会的观看体验。通过影视化的表现手法引领观众妙游古今,为传统节日晚会的视觉表现和叙事策略提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
首先,晚会的影视化为观众提供更为自由的观看视角以及更具情境感的视像叙事,通过镜头语言巧妙地引导观众的视线,使观众跟随镜头运动沉浸式欣赏丰富的节庆细节。以2021年B站中秋晚会《花好月圆会》为例,一开场,观众即跟随镜头的脚步,观赏多位UP主所演绎的猜灯谜、插花、梳妆、药香、煎茶等传统习俗。角色的生动演绎让这些民间传统文化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情境之中,而捻、挑、绣等民俗手工的细节得以依靠镜头特写被精细化呈现,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整场晚会围绕中秋主题,让观众随主角游观于繁华市井间,看花车斗彩、巡民俗表演、听诗词斗趣,在多角度呈现和情境化演绎中,观众得以深刻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肌理的精髓和魅力。
其次,影视化拍摄手法打破了传统舞台形式的束缚,使得场景构建和表演形式更为灵活。非舞台化的调度手法,结合影视剪辑和后期制作技术,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多样化的表达手段,从而丰富了晚会艺术表现的深度与广度。2024年央视春晚锐意创新,功夫微电影《争春》通过自由奔放的镜头语言和武术表演生动体现出舞龙夺彩的热闹场景:龙身上下翻飞,与大开大阖的运动镜头相呼应;潇洒自由的武术动作被慢速摄影捕捉,展现演员肢体的美感;高速摄影定格了龙珠争抢中腾空而跃的瞬间,记录下最具张力的动态瞬间。观众视角跟随镜头画面来回穿梭,打斗动作因影视剪辑手段而收放自如、快慢相宜,富有节奏感。《争春》以连贯的叙事结构和精致的镜头画面有效提高了节目的视觉上的冲击力,影视化的创作为节目表演提供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新颖且具有震撼力的表现形式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对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节日晚会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滋养和赋能下,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神游天地间的审美体验,让观众在晚会意象化的视觉呈现中感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唐宫夜宴图》及隋代乐舞俑为创作源泉展开大胆想象;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灵感,舞蹈《忆江南》则活化《富春山居图》;2023年央视春晚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影视化潇洒呈现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等中国传统色;2024年央视春晚舞蹈《咏春》意在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与“香云纱”的刚柔交融,舞蹈《锦鲤》大胆创新续写中华民族传统鱼水意象。在演艺技术的加持下,舞蹈与武术结合、诗词与国画共振、墨色就音乐挥洒,融合呈现了一种超脱于现实、神游于天地之间的“大写意”视觉美学,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广阔而深邃的艺术境界。
以《锦鲤》为例,XR技术合成模拟的水面与悬吊的舞者完美融合,使舞者仿佛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盈起舞,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舞台效果。在运动调度上,弹簧威亚助力舞者们完成贴地、飞升、旋转等动作,形成错落丰富的舞蹈动线,摇臂摄影机的俯仰操控动态捕捉舞者起落,斯坦尼康摄影机的进退自如紧随舞者裙摆的摇曳,而固定机位则静静捕捉舞者跃动瞬间,丰富的舞台调度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动态与静态交织、速度与节奏协调的写意画卷。又如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巧妙地在传统与现代、诗画与歌舞、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古典美学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令人惊艳的审美体验。冯远征、濮存昕、阿云嘎等演员生动演绎画中行者、樵夫、渔父、读书人等,有机衔接《富春》《樵者》《鹊桥仙·一竿风月》《行香子·过七里濑》《钓台》等诗词,展现了山水中的诗意栖居。通过高科技的数字建模让画卷徐徐展开,节目实现了与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的跨时空对话,超然的山水之境令观众沉浸其中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深远意境。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⑥中国传统节日晚会以特定化时刻、鲜明化意象、社会化活动为标志,是节日仪式媒介化的传播载体,也是节日仪式本体性的组成部分,更是节日仪式体验创新化的关键所在。在演艺技术和视觉修辞的创造性演进中,新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晚会不仅承载了唤醒观众集体记忆的深厚传统,更激发了民族精神的崇高体验。这些晚会关注和反映现实民生,融入当代社会的欢聚形式和生活潮流,从而丰富和更新了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庆祝仪式。
当代社会,作为“公共领域”的媒介空间不仅是民众的日常互动场所,更是社会关系得以再生产的重要空间。⑦中国传统节日晚会以中国传统佳节为契机,打破了自然生活节律中特殊节点和私人特殊时间的界阈,构筑起公平、有效、协调发展与分享人类文明的公共时段。⑧作为中国社会的重大媒介事件,中国传统节日晚会先天具有召集社会大众共同庆祝的功能,让大众突破物理空间的隔阂,抛开个体私域观念,沉浸在集体性庆典仪式同经历节日的喜悦与民间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国传统节日晚会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共同土壤,连接民间传统文化情感纽带,通过唤醒大众的集体记忆构建起情感传播的坚实基础。晚会巧妙地以情感的共鸣融合不同年龄层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旨趣,实现了跨代的文化对线年央视春晚通过节目《看动画片的我们长大了》,巧妙地以跨越时代的动画片作为情感桥梁,在舞台现场与经典动画片段的交织呈现中,让荧屏上的经典形象与现场倾情演唱的歌者、传统动画《大闹天宫》与现代科技象征神舟十七号空间站的影像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时空交错的艺术空间。这样的设计不仅引领观众穿越回那些纯真的童年时光,更在集体的记忆中激起层层涟漪,唤醒了那份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时代情感。新时代中国传统节日晚会成为一座独特的记忆桥梁,它不仅连接着个体与集体,还架起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通道。通过晚会的庆祝活动,我们得以在共同的节日庆典中回顾过去、感受现在并展望未来。
“通过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⑩节日晚会力求让诗论、文论、画论、乐论在节日晚会中历久弥新,引领观众深刻感受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厚,在对英雄故事、文化传统、神话传说的震撼演绎中体验民族精神的崇高。这种对民族精神的崇高体验是一种深刻的、多维度的心理体验,与个体对超越性的追求紧密相连,不仅提升了观众的精神境界,更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力量,加强了民族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感。
以2023年河南卫视《重阳奇妙游》中的舞蹈节目《一画千年》为例,极具创意的弦乐琴状舞台和敦煌大漠外景交相辉映,既有敦煌壁画的细腻精致,又有西北大漠的苍劲磅礴。宏伟壮观的视觉画面不仅激发了观众对历史的认同,更唤醒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无限遐想。节目的视觉艺术生动诠释了民族精神的崇高与伟大,所触发的情感共鸣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和情感上的升华。2021年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开场舞蹈《龙门金刚》依据现有考古研究成果还原龙门石窟的空间场景,飞天演员自由飞跃,金刚舞者仿石像而动。飞天的轻盈与金刚的雄浑在奇观化的视觉画面中刚柔并济地体现出来,带领观众产生了无限的审美想象。历史文物的生动活化与舞蹈演员的深情表达激荡起一种生动而直观的文化共鸣,引领观众进入一种对民族精神深刻感悟的艺术境界。新时代节日晚会的视觉画面通过对中华文化的精粹提炼与生动表达,引领观众在体验节日仪式的过程中树立民族文化之自信,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之美。
传统节日的庆祝仪式是在大众规律性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节日习俗。然而,跟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飞跃,公众的生活小习惯与庆祝形式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晚会深刻观照现实民生,通过舞台艺术的创新呈现,不断拓展节日庆祝的内涵与形式,推动传统节日的庆祝仪式与时代同步,焕发出更加活跃与多元的生命力。
如河南卫视2023年的《中秋奇妙游》,开篇影像记录了节目组工作人员走上街头,随机向普通大众发出现场邀约的过程,生动刻画出众多百姓的生活画像。河南卫视借助网络站点平台将互动延伸至舞台之外,通过向广大民众发起“交换一颗月亮”的活动,号召观众向平台分享自己拍摄的“有特殊意义”的月亮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在晚会的“你的月亮上电视啦!”环节中,这些大众分享的内容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被展示,呈现了大众对月亮这一中秋象征符号所抱有的丰富情感。将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拍照分享行为融入晚会,不仅有助于晚会仪式感的创新,使之始终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让每一位网络分享者都参与到晚会的庆祝仪式中,实现了更广范围内的节日共情与共庆。又如2022年东方卫视中秋晚会《朤月东方·月光露营会》,创作团队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捕捉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他们突破了传统舞台的局限,在夜晚城市的繁华楼宇间设置绿地、帐篷、露营桌,将主持区域打造成“月光营地”。晚会巧妙地将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与时下流行的露营活动相结合,以“人在都市邀明月”的诗意盎然重新定义了节日的庆祝方式。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节日情景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更显著增强了现代城市青年对传统中秋佳节的情感共鸣。
舞台演艺技术的革新实现了舞台视觉元素的流转自如和舞台空间的联通互动,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流动性和空间自由度。影视化和写意化创作赋予了晚会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中国传统节日晚会的创作者们应不断探索节日庆典与舞台艺术的本质,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情感需求,使传统节日晚会带来的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让观众在庆祝的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
下一篇:光启图画完结数千万元A轮融资元禾璞华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