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程师考试网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环保工程师考试网

日期:2024-05-27 16:46:21 |   作者: 新闻中心

  为了广大考生更好的准备环保工程师考试,小编特编辑汇总了2012环保工程师考试考试复习资料和习题,为大家的考试加油助力 !

  近十多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八五”和“九五”两个经济发展时期,能源生产和消费呈现不同的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近几年一次能源生产量、消费量及其构成情况列于表2-2和表2-3。

  注:①tce指吨标准煤。②构成以能源生产总量为100%。③各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煤炭0.7143,石油1.4286,天然气1 3.3;水电按当年发电标准煤耗,1980年以后为404克。④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1》。

  “八五”期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4.42%;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为5.98%,能源生产和消费稳步增长,到1996年达到高峰。但在“九五”期间,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均呈现下降的态势,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递减率为3.31%;能源消费总量年均递减率为0.49%。二次能源电力生产量和消费量继续增长,总发电量增加3600亿kWh,年均增长率在7.20%左右。五年间,能源生产递减高于消费递减,能源净进口量特别是石油净进口量有增无减。

  注:①tce指吨标准煤。②构成以能源消费总量为100%。③各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煤炭0.7143,石油1.4286,天然气1 3.3;水电按当年发电标准煤耗,1980年以后为404克。④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1》。

  2000年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与1995年相比,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原煤的比例减少8.1%,原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例分别增加4.8%、1.5%和1.8%;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的比例降低7.6%,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例分别增加6.1%、0.7%和0.8%。其中,石油生产和消费比例有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是国内原油开采规模的扩大和石油净进口量的增加。同时,中国煤炭出口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2000年中国原煤出口量占原煤生产量的5.30%。

  “九五”期间,国家通过对能源结构全方位的调整和优化,主要是对煤炭产业实行关井压产政策,使煤炭产量及其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降低。同时,加大了对石油、天然气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建设力度,使清洁能源产量及其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作出了贡献。

  但是,能源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大多数表现在:①石油供不应求,石油进口与能源安全形势严峻。整个90年代,石油的消费与生产相比较,年均上涨的速度要高出4.63%,两者间的数量年均差额高达719万t。这样,必然会提高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由此带来中国能源和经济安全问题;②清洁能源天然气和水能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煤层气、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刚刚起步,其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③各能源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严重。煤炭工业采掘能力远大于下游市场的开发;石油工业储存量与开采量比例下降;天然气下游市场开发缓慢,生产及输送管道能力不能充分的发挥;电力工业高压输电网发展滞后于电源建设,城乡配电网建设滞后等。

  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能源结构仍将以煤炭为主,这与严重的环境污染必然的联系。在2000年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占有67%的份额,这与世界的能源结构有很大差别。1995年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中,石油居第一位,占39.6%;煤炭居第二位,占27.3%;天然气、核能、水电分别占22.4%,7.5%和2.7%。近几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在12亿t以上,而其中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

  电能是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可集中大规模生产,污染排放容易控制。增加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提高总体能源利用效率。虽然2000年中国用于发电的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已达38.5%,但这个比重还较低,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比重在1997年已达到41.6%、51.5%、62.1%、55.4%。

  “九五”期间,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全国发电装总机容量和发电量从1995年的2.17亿kW和10077亿kWh增长到2000年的3.19亿kW和13556亿kWh。发电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发电能源构成中,火电比重仍呈上涨的趋势,比重很大。火力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1%,水力发电量为17.8%,核电的相应比重仅为1.2%。

  目前,我国电力消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2000年中国人均电力消费量只有999,6 kWh,而世界人均为2433 kWh,亚洲人均为1207 kWh,发达国家人均超过8000 kWh。在用电构成方面,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与一些发达国家1998年的用电构成作比较,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非生产用电比重分别为64.78%、52.61%、52.23%、56.28%,远高于我国的同类用电比重。

  2000 年,中国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可比能耗为1.43tce,比1995年下降了0.75tce,年均节能率高达8.09%,居世界前列。从产品的单位能耗来看,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已由1995年的412g/kWh,降低到2000年的392 g/kWh;每吨钢的可比能耗,由976kg标准煤下降到930kg标准煤;载货汽车运输耗柴油,由每百吨公里4.82升下降到4.34升。这里的能源节约量,80%来自经济节能(或间接节能),即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能源管理和高能耗产品进口等;其余为技术节能(或直接节能),如自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大型发电机组比例增加以及各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投产运行。

  由此看出,“九五”期间,我国的节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经济效率(单位耗能所实现的GDP)是很低的。1994年的能源经济效率,以1tce实现的GDP(美元)为单位,日本为6623,德国4219,法国4115,英国,美国2217;而中国1994年为536,若以2000年的845与之比较,也只有这些国家的13%~38%。另一方面,我国产品的单位能耗较高,据有关联的资料报导,日本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为322克g/kWh (1998年);日本每吨钢的可比能耗为680kg标准煤(1999年);美国载货汽车运输每百吨公里耗柴油为3.54升(1995年),中国2000年同类数据比发达国家要高18~27%。可见,中国在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差距,能源节约的潜力还很大。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的问题大多有:首先是高能耗的产业体系。中国高能耗产业工业和运输业的比重高达77%。高能耗产业的单位产值能耗约是其他低耗能产业的5.6~8倍,工业的单位产值能耗又是运输业的1.4倍多。其次是能源效率低。中国能源系统(从开采、中间环节到终端利用)的总效率很低,1997年仅为10.3%,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能源经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分配到终端利用,有90%被损失和浪费了,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地区(包括西欧、东欧和前苏联) 90年代初相应的数字为20~30%。

  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可用弹性系数来表示。能源生产弹性系数P是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年增长率的比值;能源消费弹性系数C是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年增长率的比值,表示能源生产或消费上涨的速度与GDP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C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达程度。C=1, 能源消费量与GDP同步增长(或下降),单位GDP的能耗与上年相同;C1,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小于GDP的增长率;C 1,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大于GDP的增长率;C0,能源消费下降,而GDP增长。

  一般能源消费量的上涨的速度与GDP的发展速度成正比。据统计,在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中,1950~1975年间GDP年平均增长率最低的是英国,为2.6%,它的能耗年平均增长最慢,只有1.2%,C=0.46;美国、法国、德国、前苏联按顺序提高;GDP年平均增长率最高的是日本,为8.7%,它的能耗年平均增长也最快,达8.8%,C=0.99。世界各国间能源消费存在很大的差距。1990年的数据统计表明,美国的人均能耗为11.70tce,是世界人均能耗2.07 tce 的5.65倍,而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4.7%。中国人均能耗只有0.918 tce,不到世界中等水准的1/2,仅占美国人均能耗的7.8%,而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1%,是美国人口的4.5倍。极端不平衡的能源消费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国之间国民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加强能源建设,提高人均能耗水平,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我国1977年以前,C 1;其后至1996年一直是C1,即GDP的增长率大于能源消耗的增长率。而在“九五”期间,GDP持续增长,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均却出现负增长,P=-0.401,C=-0.059。除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背景之外,还在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能源节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得能源消费显着下降。许多发达国家在某一时期也曾出现C0的情况。一般来说,C?0没什么实际意义,这只能是某一地区管理上的水准较低,技术相对落后的表现,原来的能源耗费很大,一个时期内进行了能源政策的调整、节能工作或压缩能源消费,GDP反而有上升的现象。可以预计,随着我们国家国民经济正常、有序的发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仍将转变为正值,应当进一步做好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工作,使C值保持在低的水平。


上一篇:赛道试驾两厢思域:暴躁起来才能诠释R的精神信仰
下一篇:嘉能电力获得光伏板支架专利将开启清洁能源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