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语千言总是真——周大风先生谈越剧(三)
日期:2025-03-04 02:28:07 | 作者: 爱游戏官方网站app
你肯定要问《采茶舞曲》,我来说一下当年的一些情况。这个曲子是我编剧的越剧现代戏《雨前曲》中的合唱曲,说起来还有一些故事。
(1923~2015)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浙江宁波人。1923年生于上海,原名周之辉,笔名千里、万木春等。
1958年春天,我们越剧二团到泰顺老区上山下乡演出,那时我们剧团刚成立不久,那个年代上山下乡为工农兵去演出,大家感到很光荣,大家都抢着去,我们到泰顺山区演出,许多地方都是走路的。为了到北京参加现代戏汇报演出,俞德丰团长指定我创作一个现代戏,我又不是编剧,写什么戏呢?没什么生活,真是伤透了脑筋。
▼1958年4月,浙江越剧二团赴泰顺演出途中,前一为王爱勤,前二为薛莺。
后来我到浙南泰顺茶乡体验生活,看到茶乡人民的劳动场景,听到老百姓唱的都是一些古老的茶歌,当时我想,是不是写一首反映新生活的茶歌?来反映人们今天新的生活。浙江的老百姓第一个是喜欢越剧,第二个是喜欢摊簧,因此我脑筋一动,把越剧和摊簧结合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创作,所以这个曲子是越剧和摊簧的结合,同时再加上创造。当时我住在泰顺东溪乡的一个土楼里,好像是生产队的大队部,晚上四周很安静,不到两个小时我就轻松写出了《采茶舞曲》。当然这个曲子是有基础的,是从民间音乐土壤里出来的,凭空进行创作肯定是不行的。
越剧现代戏《雨前曲》是先有曲子后有剧本的,开始想写一个平阳海岛积肥的戏,想来想去不知道如何写?后来到了泰顺改变了主意,去写反映茶叶生产的题材,这是什么原因呢?天下许多事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我是‘因感而作,由情而生’,同时又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的创作规律在起作用。
1958年夏天,我们带着《雨前曲》还有几个折子戏到北京演出,不是一下子就到北京的,路上跑了好几个地方。有一天晚上,我们在北京长安剧场演出,周总理和同志来看戏,事先我们一点儿都不知道。总理衣着非常朴素,坐在观众席的第六排看戏,演出结束后周总理走上了舞台,第一个就遇到了我,他问我,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我说是编剧,也是作曲。周总理说,你们这个戏反映劳动生产,采茶来不及了,你用双手采茶,炒茶来不及了,你就用机器炒茶,从平衡到不平衡,不平衡到平衡,这就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发展的规律。
这个戏的剧本很好,但戏剧性不够,你再考虑一下吧。戏里的《采茶舞曲》有时代风格,有地方特色,很明朗,很好听,但有两句歌词是否要改一下,看来你们没有茶农的生活。这样吧,你到梅家坞去体验生活,把这两句歌词改好,我要来检查的,说话算数。从北京回来后,我就到梅家坞体验生活去了。有一天,周总理陪外宾到梅家坞参观,好像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我刚好也在村里。周总理看到我说,你究竟来了,我说是您叫我来的。周总理问我,那两句歌词改好了没有?我说一直改不出来。周总理说,我有一个建议你试试看,改成“采茶采得喜洋洋,采茶采的心花放”好不好?为何会喜洋洋?为什么会心花放?让观众自己去想,采用了新的技术,采用了新的方法,你把心情反映出来,这样不是很好吗?总理把这两句歌词改得太好了,他是非常懂得艺术的。
1960年12月,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在梅家坞
大家都以为《采茶舞曲》是我的满意之作,其实我在抗日战争期间,十七岁就创作了《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这个曲子才是我的得意之作。蔡元培先生是绍兴人,在北京大学当过校长,他亲自推荐给国际反侵略协会,后来被指定为会歌,翻译成多国文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在唱,许多国家在举行集会时都唱,你如果有兴趣,等一会我唱给你听听。1940年,梅兰芳先生在广州时唱京戏,我就用钢琴为他伴奏,比文革中那个钢琴伴奏要早几十年。梅先生是支持越剧男女合演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来杭州时,我和他曾经交流过,他非常赞赏越剧实行男女合演,认为我们越剧比较年轻,比较活泼,不像京戏有那么多的规矩,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动不得。
你问我在文革中的情况,我实话告诉你,那时批判我是越剧黄色音乐祖师爷,批判《采茶舞曲》是大毒草,苦头吃得够呛。有一次批斗我小学的老师林淡秋,他是省委宣传部的领导,杭州大学副校长,把我也弄去陪斗,结果腰部受了伤,躺在床上一个多月都不能动,现在下雨天时还要发作。批判越剧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怪现象,省里两个越剧团都解散了,演员下放到工厂当工人,我也到省文化系统工厂劳动,修理钢琴和一些乐器。后来听说毛主席对戏曲改革有一些指示,说地方戏要改革,但改革以后还是地方戏,不要走京戏的路子。还说不要把越剧改得不像越剧。这些指示他们从来就没传达过,只讲地方戏要进行改革,这是别人告诉我的,那时我属于靠边站的,这些事情同我不搭界的。
我认为,越剧的发展在于百花齐放,重中之重是抓好文学创作,培养一批好演员,关键要有一批懂业务、能力强的领导,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一个好团长,这个剧团就有希望,就能办好。如果一个团长没有选好,这个剧团肯定是搞不好的。现在要积极鼓励大家进行创作,思想一定要解放,不要老强调什么风格,其实风格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你说一首《茉莉花》有多少个变种?至少有五百个变种了,而且有的已经变得很大了。有一个英国旅游家叫佐罗,上个世纪初出版了四支曲子,其中就有《茉莉花》,《孟姜女》也有四百多个变种。风格一定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不同条件下发生明显的变化,世界万物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连山上的石头都在变,何况人呢?好人变成坏人,坏人变成好人,人发生明显的变化的这种例子太多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希望我们大家都变成好人。这一个道理你一定要明白。所以说学一些辩证法大有益处,比如一个人得意时要谦虚谨慎,当心跌跤;身处逆境时对前途要有信心,从容面对;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关于越剧发源地的争论,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作怪,这有什么好争的呢?早有历史定论的。虽然有一句话说,历史是一个任你梳妆的小姑娘,但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我只忠实于历史。我的观点就是让他们去说吧,我是历史见证人,有很多文字材料,有正式出版物,这种事情是不好开玩笑的。目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杭州蒋村这一个地区,说男班艺人曾在那里演出过,我认为倒还讲得过去,因为艺人到余杭、临安一带唱书,这里是必经之路。但你一定要把它说成是越剧发源地,越剧首演地,这就没有一点历史根据了。在我的印象中,当年老艺人讲到了於潜县伍村,讲到余杭县陈家村,讲到富阳县黄家岙村,都未提及蒋村这一个地区,所以历史真相是任何人都篡改不了的。听说你们去拍过一些镜头了?这个很重要,说话要有根据,一定要眼见为实,一定要实事求是。前些年富阳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是唐朝还是明朝的一个曲调叫“老八板”,当地人说是富阳发明的,是从富阳这里发源的,还要申报什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殊不知此曲全国都有,称“天下同”。还有的人说,富阳有什么南宋宫廷乐队,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在南宋宫廷里是没有乐队的,这样说是要闹出笑话的。
我们今天讲弘扬民族文化,到底怎么样才可以实际做到弘扬光大?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我是搞音乐的,首先希望我们在音乐上,采取一些好的方法,运用一些成功的技巧,创作出一批具有民族风格、具有浓厚地方风味、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这个才是真功夫,这才是真的在弘扬,否则就是说空话,说大话了。当然创作也不那么简单的,创作人员要深入生活,过去我们大家常常到基层,上山下乡去搜集一些创作素材,我现在年纪老了,当然也能够继续创作。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我们大家一起一起努力,为弘扬民族音乐做一些扎扎实实的事情。我是学西洋音乐出身的,最后还是回归到民族音乐上来,今天有许多年轻人也是学西洋音乐的,但愿你们深入到民间,在人民中间得到丰富的营养,作为创作的素材,作为创作的基础,再经过辛勤的劳动,创作更多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出来,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前,有一次登门拜访周大风先生,他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他在六十五周岁时创作的一首诗,他的书法作品就挂在客厅的墙上:“我本乱世一书郎,天生刚直半疏狂,常辨人间美与丑,亦尝世间炎和凉。歌一曲,文千章,闲来作画弄宫商,不与俗客争名利,但创一得祭英殇。”2006年春天的又一次采访结束后,大风先生先领着我参观了他制作乐器的简陋工作间,然后奋力为我书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洋洋洒洒地两个大字“创造”,题跋:人生在世,就是一个创字。如今在纪念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见字思人,倍感亲切,时时刻刻把大风先生的谆谆教诲牢记在心里,在不断创造的道路上迅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钟冶平,国家一级导演,越剧史学家,曾任职于浙江电视台文艺部、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四十年来,执导的纪录片、电视剧、大型综艺晚会,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他对越剧的突出贡献,是在历经六年创作的10集纪录片《百年越剧》中担任总导演。该纪录片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奖•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摄影奖”;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文艺专题一等奖;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浙江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一等奖。出版百年越剧文集《万紫千红总是春》。在20集越剧名人纪录片《舞台姐妹》中担任总导演,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在13集纪录片《浙江戏曲名人》中担任总导演。在国内首家影像越剧馆担任馆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下一篇:冠城新材股价192%上涨新能源汽车电机材料市场热度提升!